English

爱意融融

●名家随笔
1998-12-15 来源:生活时报 ●刘志琴 我有话说

公共交往的频繁,人们接触不相识人的机会愈来愈多,怎样对待那些非亲非故的人?

离开台北以后,常常有种淡淡的留恋萦绕在心底,说它是城市风貌,不是,那厚重、敦实、灰黄色的城市建筑,远不能与五色斑斓的北京相比,像长安街那样宽广的十里长街,在台北是奢望,小区建设的现代化程度也未必比北京先进。可它那种来自历史深处的气息,怎么也挥之不去。

台湾与祖国大陆已分隔50年,这50年足以使少年变成老年,长期意识形态的分歧,也许连话语都有隔膜。可一踏上台北街头,那“信义大道”、“孔子大道”、“仁爱路”、“八德路”、“大忠楼”、“大孝馆”,扑面而来。别以为那是什么博物馆、纪念堂,就是普普通通的人行道、办公楼、学校。乍一看还有些不以为然,道德建设何必当成路牌?更何况这已是历史的概念,因此不免用一种挑剔的眼光看待台北的大街小巷。

要想在短短的时间内作什么问题了解,也许不切实际,可街景也是人情风貌的窗口。漫步在人行道上,常常会看到每隔一程就有一座长椅供行人随意小憩,这再也普通不过的设置,给路人带来许多方便。老人要上公交车,不必担心跨不上门槛,低低的台阶,只用举足之劳就能安然就座。路程长的不用担心口渴,免费的饮水机和简易纸杯供你随时取用。残疾人享用特殊的礼遇,凡是高层建筑几乎都有“残障人专用”的电梯,公园、展览馆、博物馆等公益场所,都向残疾人和老幼免费开放,更不用说遍布各地的残疾人专用道了。到台北故宫博物馆参观,最先使我动心的不是陈列品,而是那些陈列文物的低矮橱窗。学历史的最关心的是文物,为什么丢下核桃,捡了芝麻?不久前一名留学生对我说起,当他参观中国博物馆时,看到小孩子很费劲地踮起脚尖才能看到橱窗中的文物,很感慨。他说博物馆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对少年最有吸引力,这是对下一代进行历史教育最好的地方。在日本这类橱窗都很低,充分考虑给孩子方便,为什么中国博物馆的设计就想不到?如今在台北看到这一设施,怎能不使我怦然心动!在街头和寺庙常常看到穿灰色长袍的大娘们在转悠,担当为人消灾解难的“义工”,这种“义工”几乎遍布各种行业。一次同来的朋友迷了路,是“义工”一直把她送到目的地。再看着街头排列有序的摩托车(台北很少有自行车)居然没有看守人,当然还没有到不用锁的地步。从公共设施到人情风貌,处处给人方便,这些零碎散在的印象逐渐汇成一股爱意融融的街头小景。

这种感觉在一种“第六伦”的观念中得到了升华。这是台湾近几年出现的一种新词汇,骤一见这“第六伦”的提法,真有些摸不着头脑。自古以来只有“五伦”,这就是孟子所说:“父子有亲,君臣有义,夫妇有别,长幼有序,朋友有信。”父子、君臣、夫妇、长幼、朋友这5种关系是封建社会基本的人际关系,五伦就是这五种社会关系和相应的道德操守,在中国已传衍数千年之久,从无旁议,在五伦以外岂有他论?

经过一再咨询才明白,“第六伦”是指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关系,以及应持有的态度。这使我心中一亮,是呀!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,不仅是经济、政治、文化的变迁,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也早已突破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五伦关系。在现代生活方式的发展中,家庭的小型化,使人之间血缘关系日渐缩小,社会交往却日渐扩大。信息时代的到来,更是打破地区的界限,使山南海北的人,都有可能邂逅相遇,网友、电话友的出现,倾心交谈的可能从未谋面。公共交往的频繁,人们接触不相识人的机会愈来愈多,怎样对待那些非亲非故的人?又怎样对待那些不期而遇又遭遇困难的人们,难道不应该有相应的道德规范吗?想到这里又不禁暗暗叫好,中国以伦理立国数千年,助人为乐古已有之,但从没有上升到与五伦并立的高度,难得有彼岸的同胞率先提出了这一观点,在人际之间再树新风,这何尝不是华夏子孙的大业。

想到这里,再回顾那些以道德命名的路牌,顿然领悟爱意融融才是中华伦理的精髓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